2025-07-16 16:04:14
7月15日,烏克蘭總統(tǒng)澤連斯基簽署法律文件,正式批準烏克蘭暫時退出《渥太華禁雷公約》,以提升防御能力應對俄羅斯軍事壓力。同日,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表示烏克蘭不應攻擊莫斯科,否認曾鼓動烏方用遠程武器襲擊俄領土,并稱不站在任何人一邊,但表示若俄羅斯50天內未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(xié)議將面臨制裁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,若烏克蘭確定第三輪談判時間,調解時限可縮短至30天。
每經編輯|畢陸名
據新華社7月16日消息,烏克蘭總統(tǒng)澤連斯基15日說,已簽署當天由最高拉達(議會)通過的法律文件,正式批準烏克蘭暫時退出《渥太華禁雷公約》。他稱,此舉旨在提升烏方防御能力,應對來自俄羅斯的軍事壓力。
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15日在白宮南草坪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,烏克蘭不應將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作為打擊目標。此前,有報道稱特朗普曾鼓動烏總統(tǒng)澤連斯基用遠程武器襲擊莫斯科。
另據參考消息援引塔斯社7月15日報道,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,如果基輔方面給出第三輪談判的時間,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向俄提出的烏克蘭沖突調解時限將不必是50天,30天就可以。
據央視新聞報道,當地時間7月15日,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表示,俄羅斯總統(tǒng)普京沒有兌現(xiàn)想要和平的承諾。當被問及給予俄羅斯50天期限達成協(xié)議時,特朗普表示,普京在和他的很多次交談中表示希望和平,有可能會在此前達成協(xié)議。
據新華社7月16日消息,烏克蘭總統(tǒng)澤連斯基15日說,已簽署當天由最高拉達(議會)通過的法律文件,正式批準烏克蘭暫時退出《渥太華禁雷公約》。他稱,此舉旨在提升烏方防御能力,應對來自俄羅斯的軍事壓力。
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澤連斯基當天在社交媒體發(fā)布帖文表示,退出公約是為恢復防御力量對等性。他稱,使用包括殺傷性地雷在內的部分武器,將有助于烏克蘭在應對俄方時“至少實現(xiàn)兵力與能力的均衡”。
烏克蘭國家通訊社15日援引烏最高拉達有關解釋性文件報道稱,烏方退出該公約的一大原因在于,烏俄雙方在禁雷方面處于“不對等”地位。在烏俄徹底停戰(zhàn)前,烏方將暫時退出該公約。
《渥太華禁雷公約》于1999年正式生效,公約禁止使用、儲存、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。2005年5月,烏最高拉達批準烏克蘭加入該公約。澤連斯基今年6月29日簽署法令,批準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關于烏退出《渥太華禁雷公約》的決定。烏內閣隨后啟動退出公約程序。
據新華社7月16日消息,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15日在白宮南草坪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,烏克蘭不應將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作為打擊目標。此前,有報道稱特朗普曾鼓動烏總統(tǒng)澤連斯基用遠程武器襲擊莫斯科。
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,特朗普被問及是否認為烏克蘭應以莫斯科為目標時作此表態(tài)。就美國是否會向烏克蘭提供遠程導彈,特朗普回答說:“不,我們不會這么做?!?/p>
據英國《金融時報》15日報道,特朗普日前同澤連斯基通話時,曾鼓動烏方加大對俄領土打擊力度,甚至詢問如果美國提供遠程武器,烏克蘭能否打擊莫斯科和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。白宮發(fā)言人稍后否認這一說法,稱《金融時報》斷章取義。
被問及是否站在烏克蘭一邊時,特朗普說:“我不站在任何人一邊?!彼瑫r表示,俄羅斯總統(tǒng)普京應在50天的“最后期限”內同意停火協(xié)議,否則將面臨制裁。
特朗普14日表示,如果俄羅斯沒有在50天內同烏克蘭達成和平協(xié)議,美國將對俄羅斯征收“非常嚴厲”的關稅。
據參考消息援引塔斯社7月15日報道,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,如果基輔方面給出第三輪談判的時間,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向俄提出的烏克蘭沖突調解時限將不必是50天,30天就可以。
拉夫羅夫稱:“我們多次向同行作出的說明,包括在我出席東盟各項會議期間給出的解釋,被直接無視或未向特朗普總統(tǒng)匯報,其背后原因很難評判。特朗普說因為毫無進展,所以給出50天的最后期限。其實,如果烏方在6月22日當周確定第三輪談判的日期,或許30天就夠了。”
他補充說:“當然這并不令我們欣慰,但我們按總統(tǒng)批準的計劃行動。該計劃是為切實保障俄聯(lián)邦在安全領域的合法利益,保障仍居住在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人及俄語居民的權利?!?/p>
拉夫羅夫還表示,(俄烏)伊斯坦布爾談判模式的潛力尚未耗盡。
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、參考消息、央視新聞
封面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