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9-12 19:14:36
每經記者|熊嘉楠 每經編輯|趙云
財報顯示,今年上半年,貴州茅臺實現營業(yè)總收入910.94億元,同比增長9.16%;歸母凈利潤454.03億元,同比增長8.89%。
9月12日,貴州茅臺舉行2025年半年度業(yè)績說明會,黨委副書記、董事、代總經理王莉,黨委委員、副總經理、財務總監(jiān)、董事會秘書蔣焰回答了投資者關心的諸多問題。本次會議受到投資者熱烈關注,開始僅10分鐘便收到超過30條提問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·將進酒》記者特別關注到,王莉在回答投資者關于近期茅臺市場動銷情況的提問時表示,隨著傳統(tǒng)雙節(jié)臨近,8月底至今終端動銷環(huán)比增長顯著,市場態(tài)勢有望進一步向好。而這些情況,正是她近期赴華東、西南和東北等地區(qū)一線調研所得到的。
此外,公司還回應了投資者關于市值管理、銷售費用、合同負債等問題。
當前,白酒行業(yè)處于深度調整期,庫存壓力導致主力產品批價普遍承壓。自去年第三季度起,上市酒企業(yè)績增速普遍放緩,多家企業(yè)相繼下調2025年業(yè)績目標。
今年上半年,貴州茅臺近10年同期營業(yè)總收入增速也第一次來到了個位數。其中,第二季度實現營收387.88億元,同比增長7.28%;歸母凈利潤185.55億元,同比增長5.25%。
有投資者就飛天茅臺批價走低,以及公司是否會進一步下調全年9%的收入增長目標提問。王莉表示,今年以來,面臨行業(yè)周期調整和消費趨勢變化等多重壓力,公司通過統(tǒng)籌優(yōu)化市場策略,科學精準實施產品投放,主動維護渠道生態(tài)韌性,保持了市場的總體平穩(wěn)和渠道的良性協(xié)同。公司將始終秉持長期主義,以市場為中心,以消費者為中心,堅持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,致力于推動高質量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記者關注到,今年以來,茅臺通過廠商雙方高效執(zhí)行“三個轉型”“四個聚焦打”“五個量比關系”等一系列措施,確保茅臺酒維持較好增長。同時,在產品端的動作便可以看到,茅臺通過上新與規(guī)格調整,正是為解決“供需不適配”的痛點,通過多元化產品提升市場觸達率,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。
比如,先后推出蛇年生肖酒、笙樂飛天、大阪世博會“走進系列”等新品,均通過“i茅臺”平臺發(fā)售。其中,8月8日上線的“貴州茅臺酒(五星商標上市70周年紀念)”尤為引人關注。這款超高端新品限量25568瓶,對應1954年5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的每一天,每瓶均印有專屬身份編碼(19540501 - 20240430)。
今年1~6月,茅臺酒實現營收755.9億元,第二季度單季實現收入320.33億元,增速均超過10%,高于公司整體營收增速。
此次的市場一線調研中,相關情況也有所反饋:隨著傳統(tǒng)雙節(jié)臨近,8月較6月、7月市場終端動銷有所回暖,8月底以來至今終端動銷環(huán)比增長顯著,市場態(tài)勢有望進一步向好。
在茅臺強大的品牌背書下,系列酒承擔著覆蓋不同消費層級、拓展增量市場的重要使命。
今年7月,茅臺醬香酒公司2025年半年市場工作會上,茅臺集團董事長張德芹宣布,今年上半年,醬香酒公司完成了既定經營任務,并將系列酒定位為茅臺酒“護衛(wèi)艦”。
但從上半年業(yè)績來看,系列酒的“護衛(wèi)艦”效應尚未充分釋放。今年1~6月,系列酒實現營收137.63億元,同比增長4.69%,較近年同期30%的增速明顯放緩。尤其是今年二季度,系列酒收入67.41億元,同比下降6.52%。
投資者尤其關心“百億大單品”茅臺1935的市場規(guī)劃。王莉表示,在面臨周期調整的市場壓力下,公司將通過創(chuàng)新營銷模式、拓展消費場景、加大市場投入、產品體系升級等措施,進一步適配理性消費趨勢下的消費需求。
而國際市場則被看作另一個增量市場。今年上半年,國外市場實現營收28.93億元,同比增長31.29%,雖然營收占比仍然較小,但增速遠超國內營收增速。
王莉透露,公司正在圍繞國際化戰(zhàn)略目標,深入推進國際市場“六大體系”建設。今年,繼續(xù)深入新加坡、澳大利亞、日本等國家和地區(qū)開展市場推廣,舉辦“茅臺品牌日”和“茅臺之夜”兩大IP活動,加快“走出去”。同時,抓住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的節(jié)點,亮相美國時代廣場、日本新宿、法國香榭麗舍大街等全球知名地標,積極參加倫敦大西洋對話峰會等國際活動,用好海外新媒體平臺宣傳矩陣,持續(xù)在海外市場奏響茅臺品牌聲浪。
值得注意的是,市場投入的增加也推高了銷售費用。今年上半年,銷售費用同比增長24.56%。對此,王莉也做出回應。她表示,銷售費用的增長,主要是根據市場形勢,公司加大品牌建設、消費群體培育投入,尤其側重在系列酒及海外市場的投入。雖然絕對值有所增長,但銷售費用率在3%左右,處于行業(yè)低位,“費效比”良好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